Cell Research
最近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席卷全球🧑🍳,并在很多地区已经取代德尔塔(Delta)变异株而成为了优势流行毒株🧘🏻♀️。多项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可有效抵抗现有报道的大多数中和抗体的中和作用,并可降低现有疫苗的保护作用📢,因此🤵🏿♂️🐏,急需开发更高效🅾️、更广谱的新型疫苗。
奥密克戎变异株在S蛋白上具有超过30处突变🏕,在RBD上具有15处突变。目前国际上很多研发团队采用“以变应变”的策略🌹,即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序列来研发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下一代疫苗。在前期的研究中🏣,姜世勃/陆路团队采用另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以新冠病毒原始毒株的RBD为疫苗抗原加上高效佐剂)研发出一个β-CoV-B通用候选疫苗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2-00612-2),但对该候选疫苗诱导的抗体能否中和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感染需要进一步评估♏️,从而对该策略进行验证。2022年2月24日杏鑫姜世勃/陆路团队联合香港大学袁国勇院士和中检院王佑春团队在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pan-sarbecovirus vaccine induces highly potent and durable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in non-human primates against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基于新型STING激动剂CF501为佐剂和原始SARS-CoV-2 RBD-Fc蛋白的疫苗可在恒河猴动物模型上诱导出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强效且持久的交叉中和抗体应答💅,进一步验证了该“以不变应万变”的研发广谱抗病毒疫苗策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2-00631-z)
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利用新型STING小分子激动剂CF501为原始SARS-CoV-2 RBD-Fc蛋白疫苗的佐剂来免疫恒河猴。结果发现🧝🏻♂️,在免疫两次后,恒河猴体内产生的针对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BA.1)假病毒的中和抗体较原始SARS-CoV-2虽然降低了7.9-12.8倍🧑🏼🔧,但针对奥密克戎假病毒的中和抗体仍然非常强效(NT50: 6,469),比免疫Alum/RBD-Fc的恒河猴中和抗体滴度高30倍👨🏿🚀。值得注意的是⛸,进一步加强免疫后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滴度大大得到提升(针对奥密克戎假病毒的NT50为35,066; 抑制奥密克戎活病毒感染的NT50为9,322)📑,并且这种中和抗体活性持续较长时间。同时,免疫后的恒河猴血清对Mu变异株假病毒也可产生强效的中和反应。
该研究证明了原始的SARS-CoV-2 RBD-Fc蛋白仍然存在相对保守的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交叉中和表位🌹,这些保守表位大都处于较隐蔽的位置,较难激发针对该表位的免疫反应。通过偶联人IgG Fc片段到RBD🫷🏿🤽🏽,令其形成RBD并联二聚体🤸🏼♀️,可能使得这些处于较隐蔽的保守交叉中和表位能充分暴露,再利用新型STING激动剂佐剂,可强效的激发针对所有中和和交叉中和表位的免疫反应。此外🤗,该研究结果提示第三针加强免疫对于提升并延长奥密克戎变异株交叉中和抗体至关重要🚣🏼♀️。该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即使是具有30多个突变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基于新型STING激动剂佐剂的原始RBD-Fc疫苗仍然可诱发强效的免疫应答🧑🏿⚖️。因此😺,利用该“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所研发的β-CoV-B(pan-sarbecovirus)通用候选疫苗有望能预防目前流行的新冠状病毒变异株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新变异株和SARS相关冠状病毒的感染🏺。具体机制和广谱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
A
文章作者及基金支持
刘泽众博士©️、陈福和医生、周洁博士、王美玉博士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姜世勃教授✵、陆路研究员、袁国勇教授🥣、王佑春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后基金的支持。
排版:小溪
杏鑫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